晚上或黑暗处看不见,会得了什么病?-九游会真人第一品牌

 
020-87280797
广州意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 
guang zhou yixiang medical devices co., ltd
晚上或黑暗处看不见,会得了什么病?
来源: | 作者:gzyixiang | 发布时间: 2019-12-26 | 14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晚上或黑暗处看不见,我们称为“夜盲症”。 所谓夜盲就是在暗环境或夜晚视物不清或完全看不见、行动困难的现象。


夜盲分为哪几种?

  1. 暂时性夜盲: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或某些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而使视网膜杆状细胞没有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造成夜盲。这种夜盲是暂时性的,注意补充维生素a,很快痊愈。

  2. 先天性夜盲: 为先天遗传性眼病,如我们今天着重提到的视网膜色素变性(retinitis pigmentos,rp)

  3. 获得性夜盲: 视网膜杆细胞营养不良或其本身病变所引起。常见于弥漫性脉络膜炎等疾病。如原发疾病得到控制并好转,夜盲可逐渐得到改善。

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(rp)

是一种由遗传所导致的重要的致盲性眼病。由donders于1855年首次发现、描述并命名。它的临床特点是累及视网膜光感细胞及色素上皮,并且随病程进展可累及所有的视网膜细胞。它是一种进行性、遗传性、营养不良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,主要表现为夜盲、慢性进行性视野缺失、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图异常,最终可导致中心视力下降。全球的患病总人数约为1.5亿人。

临床发病特点


症状

  1. 夜盲:rp患者在暗光下视野缩小,自述在傍晚时候不能分辨正常人可看清的目标。夜盲是rp最常见的初始症状。

  2. 色觉异常:一般患者视力0.5以下可能会出现色觉异常。

  3. 闪光感或其它症状:患者一般主诉眼前有很小的闪烁光或者较大的闪烁块,呈现持续性。


体征

  1. 隐匿性、渐进性的周边视野缺损,慢性进行性视网膜变性,视野缩小,最终导致中心视力丧失。

  2. 视网膜可见视网膜血管变性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和光感受器功能不良。

  3. 眼部其它异常;可见灰状玻璃体细胞。

  4. 全视野erg(视网膜电图)及暗适应异常。

  5. 白内障、高度近视与散光通常与rp相关。

遗传方式

目前认为rp多与遗传有关,多见于男性常染色体遗传(>20%), 约1/3患者为散发病例。根据是否出现并发症状,rp可分为非综合征性rp (nonsyndromic retinitis pigmentosa, nsrp)和综合征性rp (syndromic retinitis pigmentosa, srp)。nsrp的遗传方式目前发现的主要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 rp (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, adrp)、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(autosomal recessive retinitis pigmentosa,arrp)、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 rp(x-linked dominantretinitis pigmentosa,xldrp)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 rp(x-linked recessiveretinitis pigmentosa,xlrrp)线粒体连锁遗传 rpsrp遗传方式更为复杂,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常见,如usher综合征[1]

目前发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的致病基因有视紫红质 ( rhodopsin, rho, rp4)、视网膜变性慢蛋白( peripherin 2/retinalde—generation slow, prph2 / rds,rp7)、 视杆外节蛋白1( rod outer segment protein 1, rom1, rp)等目前发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的致病基因有nr2e3、nrl、rho、rp1、rpe65等,且上文提到的这五个基因在adrp和arrp中均有报道目前发现的在x染色体上与rp相关的位点已有20个,例如rp2、rv3与rp6等[2],其中rv3基因已被克隆

治疗

  1. 至今尚无有效治疗,视力低下者可以佩戴助视器,多项研究提示,维生素a、叶黄素也可作为补充疗法。

  2. 如并发白内障,会影响视力,建议采取白内障摘除术。

  3. 基因治疗,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、视网膜感光细胞、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等还处于研究阶段。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基因载体将外源性正常基因导入患者细胞内,以纠正或替代致病基因。对于发病早期的或大量光感受器细胞幸存的患者,基因治疗或药物治疗起到阻止细胞退化的作用;在光感受器氧化损伤数量增加的患病中期,神经营养因子以及抗凋亡的药物能起到较好作用;晚期,光感受器细胞幸存数量极少,视网膜移植等方法可能会对患者的视功能的保护起一定作用[3]

  4. 视觉假体:十分令人期待,详细请读上期



参考文献:

[1]anasagasti a,irigoyen c,barandika o,et al. current mutation

discovery approaches in retinitis pigmentosa[j]. vision res,2012, 75:117-129

[2]ott j, bhattacharya s, chen j d, et al. localizing multiple x chromosome-l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 loci using multilocus homogeneity tests[j].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, 1990, 87(2):701-4.

[3]petrs-silva h,linden r. advances in gene therapy technologies to

treat retinitis pigmentosa[j]. clin ophthalmol,2014,8 : 127-136.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