① 全色盲:是指色觉的完全缺陷,为视锥细胞的完全性功能障碍,是色觉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种,他们的世界非黑即白。典型的全色盲患者视物只有明暗之分,而无色彩之别,常觉红色发暗,蓝色发亮;并伴有低视力、昼盲、畏光、中心暗点、眼球震颤等。非典型性全色盲则仅有色觉的完全丧失。临床以红、绿色盲多见,黄、蓝色盲及全色盲少见。全色盲对暗适应要比正常眼敏捷,在本质上同正常眼在黑暗中持久之后的感觉很像。每3.3万人中就有一人有全色盲色觉障碍。
② 部分色盲:是指对色彩不能正确分辨,患者有色彩感,但所感受到的颜色与正常人不同。可分为红色盲、绿色盲、蓝色盲。
☞ 红色盲患者的光谱为蓝色、黄色,表现为对红色的不识别,混淆红绿色,对单色光敏感性下降;
☞ 绿色盲患者的光谱表现为对绿色的不识别,主要为不能分辨绿色与紫红色;
☞ 蓝色盲患者光谱为红色、绿色,表现为对蓝色的不识别。临床上较少见。
2. 色弱:是指对颜色的辨别能力降低,即辨色能力不足,但视力一般不受影响。这类患者在识别颜色上需要较强的照明,较深的色泽,较大的视角和较长的时间。有红色弱、绿色弱、蓝色弱以及红绿色弱(最常见)等。
3. 隐色盲:认为视网膜的辨色组成元素虽然存在,但功能不足,在光谱上表现与真正红绿色盲相同。对各种颜色的敏感度上显得迟钝,反应不够敏捷可靠,识别颜色的过程犹豫不决,或因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产生不足所致。
4.色觉疲劳:检测色觉时,患者开始时能迅速辨别颜色,但如果辨色时间较久,或颜色复杂,对比强烈、耀眼炫目时就不能辨认或否定开始时辨认结果。休息后又能辨认。
ⅱ. 后天性色觉障碍可分三类:
1. 物理性:由视网膜以前的屈光间质(角膜、房水、晶状体、玻璃状体)对光线发生选择性的吸收所致。如:老年人晶状体呈棕黄色改变,常自觉有黄视症。
2. 心理性:精神失常时所表现的色幻觉。
3. 色觉感受器的异常:从视网膜到大脑皮层间的视路上所发生的损害,都可以引起后天性色觉障碍。
色觉检查是视功能检查(包括客观检查的视觉电生理检查和主管检查的视觉心理物理学检查,如视力、视野、颜色视觉、暗适应、立体视觉、对比敏感度等两大类)的重要内容之一,还可作为青光眼、视神经病变等早期诊断的辅助检测指标,并可在白内障术前测定锥细胞功能状态,对术后视功能进行评估。